荥经县近期推进依法治县工作点击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他接受了黄老思想,提出道生德、德生理的命题,认为理生于德,而以道为本。
按朱熹所说,这又是精粗本末之别。这就向知行合一说大大前进了一步。
道德理性的自觉,需要认识的提高,二者不可截然分开,更不能对立起来。[7]《朱子语类》卷六十二。但另一方面,朱熹又主张存天理,去人欲。[123]《朱子语类》卷十八。朱熹则不然,他广泛地讨论到宇宙自然界的许多问题,涉及许多方面,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的内容。
心即理,理即心,廓然大公,物来顺应,不见内外之别,亦无天人之分,真正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。天下之物,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,所谓理也。王夫之承认,理是抽象的,不可得而见,但它就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,而具体事物是可见的。
荀子还提出大理的概念,以表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秩序。朱熹也有条分缕析的说法,重视对事物的分析,但其结果是归原到性理,因此又有枯槁有性之说。东汉的王充是不是儒家,似无定说,不过他自己承认是儒家,我们也把他归到儒家来讨论。万事万物皆有其所以然,比如天之所以高,地之所以厚,车之所以行陆,船之所以行水,其中都有所以然之理。
[38]《二程遗书》卷15,《二程集》。大人与小人之分,就在于他是得其大体,还是得其小体。
大理也是物理,但似乎更全面、更普遍。孟子认为,人有共同的人性,因为人是同一个类。得其大体则为大人,得其小体则为小人。至于他所说的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,显然是讲性理,其内容同程、朱一样,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理性。
[29]《正蒙·太和篇》,《张载集》。[33]《二程遗书》卷18,《二程集》。所谓莫能其所以然而然,是说没有另外一个所以然者,它就存在于客观事物的变化之中,可说是已然的存在。从宇宙论的角度看,理是天道流行、生生不息之理。
大体而言,王充认为,人的品德之好坏,是由禀气清浊即自然原因决定的,但又重视积习等社会原因。物理是同有形之物及其变化联系在一起的,道与德则是变及物理之所生也[15]。
理来自天道阴阳之气,是自然界的秩序,礼便是理之有文彩者,故称之为文理。理学家正是通过形上与形下、体与用等范畴,说明理与气、性与情的关系。
所谓已然,是说凡有事物存在之处,皆有其固有的规律,是物之固然,事之所以然也[43]。《小雅·信南山》中有我疆我理,东南其亩的诗句,是说我治理我的疆土,按东南方向变成田亩。需要指出的是,理学家的性理之学,固然是对孔、孟儒学的恢复,特别是对《易传》的性命之理的发挥,但它是经过魏晋玄学与隋唐佛学之后的一次总结,也就是说,它吸收了玄学的形而上学与佛学的心性之学的重要内容,重建了儒家的形而上的性理之学,因此,具有新的特点。体贴二字,正说明程颢的哲学创造。他所理想的文理隆盛,不仅指礼治所代表的社会文明,而且指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的道德理性精神。但是,戴震毕竟没有否定人的理性,而是将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,并将理性建立在感性之上。
迨已得理,则自然成势,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。他所说的物气之理,就是阴阳两种气在相互作用中所固有的自然规律。
人爵如公、卿、大夫等爵位,是由别人给予的,可以得到,也可以失掉,它由别人掌握。但是,朱熹的理学,确实为人的存在问题建立了宇宙本体论的前设。
朱熹明确提出,理是生物之本,气是生物之具,理气结合,便生出万物。……故归于必然,适完其自然。
但同时又具有普遍性,在天人关系问题上,他认为人是天的副本,天地自然界的变化既然是有秩序的,其秩序是由天决定的,那么,人的一切行动就必须符合这种秩序。一是指义理、伦理或性理,这是有关人性方面的。但是王充具有经验主义倾向,也有实证精神,一切是非道理,都要有经验上的依据,要由经验加以证实,对于理的问题,也是如此,并没有进一步的论证。他还提出条理、文理等说法,其中心意思都是讲分理。
[6] 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,容易出现一种偏向,就是被某一局部现象所蒙蔽,而不能认识大理。汉初儒者贾谊,接受了黄老思想,提出道生德、德生理的命题,认为理从根本上说,来源于宇宙论的道。
自然之与必然,非二事也。其命于人就是性,所以性又称之为生理或性命之理。
在这方面,朱熹实际上承认有自然规律,即物理的存在。礼即文理,虽然是由圣人制定出来的,但其依据则是自然之大理。
这都是就具体事物而言的,还没有变成抽象的概念。四、性理 理真正成为哲学上的最高范畴,那是在宋明理学出现之后。他认为,凡一物上有一理,须是穷致其理[37]。总之,仁义礼智根于心[2],即根植于人的内心。
[47]《孟子字义疏证·理》。要在明善,明善在乎格物穷理。
这说明,理不是单独存在的,而是在同其他范畴的联系和关系中存在的。[21]《春秋繁露·阳尊阴卑》。
心是大体,耳目感官是小体(孟子用大体与小体说明二者的区别,荀子用天君与天官说明二者的区别,在这一点上二人有一致之处,但含义不同)。所谓稽,是合的意思,就是说,道是万理所符合的,也就是万理以道为根源。